欧洲杯直播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专题...

不尊重投资人的足球改革只能在伪职业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北京时间12月14日,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中国足协表明了强硬的'限薪'和'改中性名'立场。

  足球作为中国体育改革中走在最前列的项目,正是因为市场化程度最高,所以其所触碰的矛盾,也最尖锐。

在此之前,笔者曾经用《不尊重投资人的足球改革 只能在伪职业化的路上越走越远》一文,对中国足球的改革进行了剖析。

现在看来,这种霸王硬上弓式的模式,是当下足球改革矛盾中最集中的体现。

  1、关于限薪令的小道消息

在足协'拨乱反正'的这两大举措中,笔者一直是支持限薪的。但限薪需要投资人去自己决定,而不是由行政命令搞个'良心发现',来越俎代庖。

私底下,有些小道消息说,限薪这个事,其实是俱乐部们顶不住,在推足协顶缸。

2020年的足球和资本市场,充斥着扑朔迷离的传闻。

广州恒大的后台母公司,今年就资金链不稳辟了几次谣。其主营的房地产7折卖得很欢;据说恒驰工厂也接待了好几批领导参观,首批次车开过来开过去,都下线好几次了。

而江苏队拿了冠军后,其背后的控股公司将自己全部股权质押给了淘宝,亦引起外界一片惊呼。

据'懂行的人士'分析,所谓'江苏队的背后控股公司'只是碰巧戴了个大帽子,其质押的股权对于整个母公司只是毛毛雨,不过是为了与'淘宝国'搞合纵连横,送个'质子'过去当人质。

但遭遇了疫情打击以及多年疯狂投入不见效果,再加上16家俱乐部今年注销的旁证,还是让外界看到了各家俱乐部面临收缩银根的难题。

毕竟不是每家都能像上海XX这样,把盈利的账目做得四平八稳的。

问题是,降薪砍这么狠,谈何容易?

  以前出有车食有鱼的从业者们,现在就给几个肉夹馍加碗鸡蛋汤,这要是失了人望、闹起兵变,球队的红旗还怎么打?队伍还怎么带?

  所以才有了俱乐部们一致'央求'足协强硬出面,来当替罪羊的说法。

不过,不论这一小道消息是否正确,限薪确实有利于遏制中国足球畸形发展、挤出虚假繁荣的脓包。

当下中超的限薪举措,是参考了各国主要联赛规则和收入制订的。球员税后到手的收入,与日本J联赛的主力基本持平。

但中国职业球员和国民平均收入的比值,肯定还是要高于日本,毕竟我们的生活成本是相对低的。

有人分析认为,降薪对于推动球员出国毫无作用。因为中国球员出不去不是因为国内薪水高,而是水平不够。

其实查看一下日本和韩国的海外球员,并非人人都是孙兴慜,也有很多在德乙或者葡超、比甲甚至奥超效力。

这些韩日当打国脚在欧洲二级联赛得到的收入,也要高于其在国内的薪水。而且越是年轻的球员(通常年收入不超过1000万日元即60万人民币),在日韩论资排辈的体系下,留洋的愿望越强烈。

所以限薪,肯定是有利于激发年轻球员走出去的欲望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人在欧洲接受的挑战和锻炼,要远强于本国联赛。

也就是说,球员出国踢球与否,最看重的,其实不应该在收入方面。

吉田麻也

2018年世界杯,吉田麻也在喀山日本国家队基地接受笔者采访时,就一再表明了在欧洲踢球所获得锻炼的好处。

'在那种压力下面对比赛的锻炼,是海外国脚最大的收获。'

不要看不起德乙或者英冠球队,查验一下交锋史,中国国家队真踢不过的。

  2、改中性名纯属生搬硬套

比起限薪,要求俱乐部改中性名遭受批评的声音更大。几乎所有中超俱乐部所在城市媒体,乃至国安、泰达等五家俱乐部的球迷会,都对此表示了质疑。

  当然,不愿意充分听取媒体的声音,不尊重球迷的想法,也一直都是中国足球决策者的一大特点。

大概又是某位领导定了基调,搞得足协跟吃了一瓶西地那非一样,准备一硬到底。

改中性名--纯属不顾中国足球发展现状,生搬硬套其他国家举措的大乱政。

欧洲的主要职业俱乐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俱乐部都是来自于业余球会。

曼联当初还叫牛顿希斯LYR队的时候,是一群铁路工地工人组织的球会。

皇马在得到'皇家'加衔前24年,是一群踢街球的人在一个街心空地上组建的。

而AC米兰的最早球员,是一群在杜诺德宾馆喝醉的球迷。

至于球迷会员制的德甲,更是伴随着工业化,工人和城市手工业者聚集而诞生的。

  欧洲足球在早期甚至还经历过拒绝职业化、禁止买卖球员的时期。其球队和联赛的沿革,从一开始就没有单一母公司投资的属性存在。

  这一演化过程和从全民所有制足球体工队改制而来,引入单一母公司大投资者进行职业化改革的中超,有着本质的区别。

  3、 J联赛的股份制是怎么回事

支持中超改中性名的很多人不断举日本J联赛的例子。

确实,1993年日本足球从企业联赛改职业联赛时,就要求各地俱乐部都起中性名。

日本J联赛的很多框架,是以德甲为蓝本设计的,这一设计当下就是在德国本家,也因为莱比锡红牛打破'50+1条款事件',而备受争议。被认为制约德甲的发展。

问题是,日本J联赛93年从企业联赛改职业化,要求企业队改名,并不是只改一个城市中性名这么简单的。

  因为在改名的同时,各家俱乐部还实现了彻底的俱乐部股份化,并非由单一母公司完全控股提供资金。

而这种模式在中国当下要想实现,困难重重。

我们看看浦和红宝石的例子。

浦和红宝石株式会社的前身是三菱重工业足球俱乐部。

1992年J联赛发足时,该俱乐部只有一个投资赞助商--三菱自动车,注册资本5000万日元。

平成8年即1996年,浦和第一次股份制改革,增资到9000万日元。埼玉市和埼玉县两个自治体分别购买了俱乐部5%的股份入股,三菱自动车自己依旧拥有90%的股份。

浦和红钻股份制改革时间表

这等于是说,山东省和济南市分别买了鲁能泰山5%的股票。

此后在平成12年,也就是2000年,浦和的股份被稀释成了29家股东+2家地区县市政府,增资到了1.6亿日元。

其俱乐部最后一次改制为平成29年(2017年)实施的,俱乐部目前由43家股东+2家县市出资,总资本2亿7280万日元。

其中,俱乐部最大的股东是拥有2030股的'钻石FC伙伴株式会社',股份占比为50.75%。

这家公司其实就是原来浦和俱乐部的母公司,总部设在东京都港区的三菱重工业本社大楼里。

浦和红钻股东表(部分)  

三菱的两家企业,三菱重工和三菱自工公司,通过在'钻石FC伙伴株式会社'的占比,分别持有浦和红宝石30.8%和19.8%的股份。还有0.15%是属于公司事务所的。

埼玉县和埼玉市的股份从5%降到了4%,分别有160股。可口可乐日本、三菱重工、埼玉县信用金库(银行)等等都是80股,占比2%。

当地的报社埼玉县新闻社有40股占比1%,麒麟麦酒株式会社占比0.75%……

45家股东,这每年的股东会开得就很热闹,当然制作预决算的俱乐部损益报表,也是个辛苦差事。

由此可见,没有一家大的投资股份占比超过50%,浦和是完全的股份制。

川崎前锋的前身叫做川崎富士通队,成立于1955年。沈祥福、魏克兴、杨朝辉等中国球员都曾经在此效力,并担任过教练。

1996年,川崎富士通宣布职业化后,改名为川崎前锋,并在1999年成功晋级为J联赛球会。

这家俱乐部目前由36家公司共同出资,富士通株式会社和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是俱乐部的大股东。此外还包括石川商事、株式会社稻村制作所、大川町工业团地协同组合等等。

相关集锦

相关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