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直播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专题...

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的风暴之中游走

苏京春

从瑞士日内瓦出发,穿过小镇洛桑,便来到了小镇韦威——阿尔卑斯山脚下巧克力的故乡。瑞士莱蒙湖清丽又静谧,美得似乎与世无争。1947年,这个年份当然不同寻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大规模失业造成严重经济危机,它成就了经济学界一百多年以来的传奇人物,为凯恩斯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拉开序幕,但随之被放出的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对于战争的结束,我们似乎也应该抛开传统关注的重点,1945年,而是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那场让人无法忽略的战前准备会——经济学家们聚集在一起,在哈耶克的组织下,成立了“朝圣山学社”。

是的,就是与凯恩斯大战的哈耶克,一位由为英国提出福利国家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一手培养的“掘墓人”。不同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天之骄子、在英国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凯恩斯,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出版过程异常坎坷,直到得到戴雷科特的帮助,才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这本至今仍位于经济学全球畅销榜首的经典著作。至于为什么是戴雷科特?或许可以去问问他的妹夫、美国坚定的凯恩斯主义拒绝者弗里德曼教授了。而当“没钱寸步难行”的时候,靠“笼养鸡”发家的费舍尔倾囊相助,助推哈耶克从朝圣山学社一路走到了阿特拉斯基金会,为全世界带去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的风暴之中游走,站在“风暴之眼”,说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咒语,看似呼风唤雨。

然而,真实的经济社会,露骨,却不晦涩。

经济学理论虽然并不是真实经济社会的全部,但是它却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真实经济社会生活,或者至少一直在试图这样做。行为经济学家研究人类的行为,目的在于找到对人类行为操纵的方法,这种操纵的体系化研究,形成了社会控制科学。这种目标和路径,听起来就拥有“招黑”的天赋。

斯金纳,作为他们的代表,“斯金纳箱”的发明者,曾经在二战时研发过鸽子制导导弹,这种导弹由三只受过训练的鸽子来控制,可以通过鸽子啄屏幕的位置来改变导弹的方向,在三者意见不同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泰勒,科学管理的鼻祖,让被试工人们逐渐失掉人性,并认为“在过去,人时第一位的;在将来,制度才是第一位的”。是的,这些都是所谓的科学,而科学有时候为人类带来的绝非进步。正如行为科学可以支持科学家制造鸽子导弹,科学管理理论会不知不觉地磨灭掉人性,利用金钱也可以为人类附加上沉重的精神包袱。

所谓的货币中性,在现实世界里面根本不会实现,因为它的中性只能在抽象的经济世界中存在,在不考虑金钱所带来的人类情绪变化的基础上。长期用金钱引导行为,可能适得其反。人类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是高尚的,但是狭隘的观念正在慢慢地毁掉它。比如:如果对请假的人扣发工资,那么请假的人数可能会飙升,因为大家会认为自己为请假支付了相应的成本。再比如:一旦每人发一百块钱的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选择直接绕开献血车。

抽象的经济理论,回到现实生活,带来的是扭曲,且这种扭曲是长期的,因为它们发生在人身上。

经济理论当然研究人,而且还在研究人与人,比如博弈论。而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却很少去透视,它的背后是什么?当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博弈,无论是什么结局,都意味着默认了人与人之间丧失信任。而经济学往往认为这一点无可厚非,经济人就是自利的。可是,博弈论根本就是一个数学游戏啊。创造它的人和发展它的人,不是数学天才,就是数学鬼才。

冯•诺依曼,《奇爱博士》的原型,就是这样一个匈牙利裔数学天才,仿佛能够完美模仿人类的“半人半神”,主张美国在苏联制造出氢弹之前轰炸它,因为这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利用博弈论完美的模型计算出来的最优选择。有意在物理学领域发展而被爱因斯坦委婉拒绝、后来又被诺依曼无情拒绝的纳什,却因为突破零和博弈的纳什均衡,成为了博弈论最瞩目的发展者。深究其原因,与经济学并无关系,而是它揭示了人类之间相互依赖的特质。这本书里有一些关于纳什本人要去做“南极洲皇帝”的描写,恐怕让人第一次感觉博弈论的发展如此鲜活可及。而我们奉入理论殿堂的诺伊曼、纳什、阿罗,也是从兰德公司这个大IP中最强大脑“练习生”的位置上一路走来的。

本本主义,数字至上,往往难见事实。但经济学会说,这不应该怪理论和模型不完美,而应该怪经济社会现实不显著。

正如《通往衰败之路》的作者奥尔德雷德教授所评价的那样,“至于剑桥大学那些对拉姆齐关于概率的观点能够有所理解的极少数人,他们的注意力都被当时也在剑桥大学的凯恩斯和维特根斯坦分散了”。

经济学,常常以为自己站在“风暴之眼”,呼风唤雨,却不知道早已有人看穿了自己的魔法书,而正如作者所能发现的那样,科斯本人控制不了科斯式世界,科斯定理与科斯本人本来就相互背离,只不过看透之人均不想理会这些东西罢了,毕竟大家都有各自眼下所忙之事。离开电脑屏幕,走进大街小巷,看看那些被翻修的仿古建筑,摸摸那些被风化的断壁残垣,可能才会感觉“活在当下”绝非只是得过且过的今天,还有一代复一代的明天。

很多人直言不懂经济学,这太过正常。因为人类所处的经济社会是如此地鲜活、具体、琐碎,并不显著,远非经济人假设所抽象的那样,尽管有时候,技术高超的人能让它看上去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将每次开卷之时的那些铅字,还原至历史背景之中,还原至故事环境之中,还原至当事人本身,从而去试着明白,它究竟在讲述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去接受它?否则,将难免陷入一叶障目的窘境,而那时,将走向何处,恐怕就是这本书里所讲的故事了。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相关集锦

相关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