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直播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专题...

风雨流年,谁是第一个?|乒乓大百科

原标题:风雨流年,谁是第一个?|乒乓大百科

DHS

从容国团在1959年夺得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至今已过去超过一个甲子的时间了。中国乒乓球的辉煌自不待言,但是别忘了'万事开头难',正是创造了'第一个'或者'第一次'的先驱者,才奠定了乒乓球技术的创新与国球的长盛不衰。当然,诸如中国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邱钟惠,1961年)、第一位世乒赛男子单打'三连冠'获得者庄则栋、第一位'大满贯'英雄刘国梁等等等等,已是人尽皆知,毋须唠叨。那么,还有哪些'第一个'呢?

转与不转--容国团

自从胶粒拍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世之后,乒乓球便有个旋转问题。那时,主要是削球选手使用,利用切削动作使胶粒摩擦球体制造出简单的下旋,以制约对手的进攻。但是,我国直拍攻球选手容国团竟然于1957年始创了搓转与不转和正手发转与不转两大绝招。由于他手腕十分灵活,以极其相似的动作切出忽然很转、忽然不转的下旋球,诱使对手不是回球下网就是接出半高球,让容国团一板打死。他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连夺'九大城市锦标赛'(全国精英云集于上海)单打冠军、广州举行的全国锦标赛单打冠军和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这两项看家本领无疑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此,不少直拍攻手都学这转与不转,其中佼佼者有胡道本、谭卓林、鄢桂芬和后来的世界冠军郗恩庭。

直拍弧圈球--胡炳权

1960年,日本人创出了'弧圈型上旋球'(俗称弧圈球),改变了整个世界乒坛的态势,并在技术上有力地推动了国际乒乓球的锐变。现在,弧圈球已经是'满天飞'了,只要是拿反贴海绵拍的,不会拉弧圈可以说是不会打乒乓球。但是43年前,弧圈球是日本队的'秘密武器',人们从没看过。谁知却从日本乒协的刊物中不慎泄露了一丝'天机':'球儿呈弧形在空中慢慢飞来。'就凭着这一句话,正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中国乒乓球队立即悉心研究、揣摩。因为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头号劲敌就是已经蝉联了5届团体冠军的霸主日本队。虽然日本乒协曾扬言已经研创了一种'新式武器'弧圈球,但是却只听其声,不见其形。中国队领导和教练们决定凭杂志上那一句话,指定了胡炳权和薛伟初两位队员试验摸索。每天练习,胡炳权便独沽一味地摩擦上旋(他早在1957年已经改用反胶,对削球时的拉球已略带上旋),甚至回到宿舍也对着墙壁练习和琢磨。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竟让他练成了弧圈球。由于弧圈球已经有了雏形,队里马上又动员廖文挺、余长春等人仿效苦练,然后在练习中让主力队员适应。26届世乒赛,中国队终于战胜了日本队,首次夺得男团锦标,同时还取得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的冠军。不要忘记,胡炳权、薛伟初居功至伟!

侧身发左侧旋球--李富荣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乒乓球员发球一般都是左方反手发,右方正手发,而且大多是用反手发球。但是,在1958年的全国锦标赛上,却出现了一位手握直拍站在球台左方用侧身发球的年轻球员,他就是李富荣。当时他侧身发出的左侧旋球,使许多人不适应,加上他步法好,更擅长正手和侧身攻击,而发出的左侧旋球对方极易将球回到中左方,利于他的发球后侧身抢攻。就在这次比赛中,他打败了上届单打冠军王传耀,一鸣惊人。自此之后,直拍攻球选手均纷纷学用并发展这种新颖而实用的发球。当然,现在已是全球通用了。

合力发球--陈崇明

中国队在1964年练习一种旋转极强而且可以随意变化的'合力发球',并由王志良、林慧卿等人在28届世乒赛中使用过(王志良单打对日本名将高桥浩第一局比赛,用合力发球得分率高达90%,差不多发一个便赢一分)。翌年的国际乒联会议上,在发球规则中加订了一条:'发球时,球拍与球体的接触必在球体从高点的下降期。'这样便无形中限制了利用球体向上的爆发力制造出强烈旋转的'合力发球'。

'合力发球'是1963年冬由山西乒乓球队一位名叫陈崇明的男子直拍队员首先采用,很快便全队都练,进而传到国家队。

陈崇明曾因此而被短期调到国家队传授此项'绝活'。听说他们山西队员光是练习手掌抛球的爆发力,初时要求每天练一小时,凭着手腕的爆发力日增,使球离手后如箭一般向天直冲。他们还在沙地上练此'合力发球',球拍与球体的摩擦后,球体能在沙地上钻出一个洞,洞越深就说明球越转。有一次国家队举行'合力发球'汇演,郭仲恭能将球发出后在对方球台弹回己方或直接撞网。连专门来看的荣高棠主任也赞不绝口。

直拍两面快攻的始祖--薛绪初

薛绪初是扬威国际乒坛的第一位中国人。1947年国民党的'七届全运会'上他负于队友而屈居亚军。之后1952年的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他代表香港上阵,力克群雄,荣获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与傅其芳合作)两项冠军。还曾经在香港和东南亚接连击败曾获两届男单世界冠军的李奇(1949,1951)和四届世界冠军伯格曼。薛老曾长期担任香港乒乓球总会执行秘书和训练、遴选委员会主席。为中港两地之乒乓交流做出不少的贡献。

他直拍快攻打法,正反手两面起板,尤其是反手的'将军拔剑'更是冠绝群伦,传诵一时,香港群英,无出其右。在他之后,中国乒坛出现了王传耀、庄则栋、胡道本等直拍两面快攻世界名将,更是一代新人胜旧人。

长胶球拍--张燮林

世界上首位使用长胶球拍的知名球员当推张燮林,他当年凭着长胶削球的一手妙技,创造了国际乒坛的奇迹,为中国队建立了功绩,成为传诵一时的'乒坛魔术师'。由于长胶的出现,使这种球拍在世界乒坛上受用了30年,为国家争得了不少的荣誉。

侧身左侧旋配合右侧旋的发球--刘玉成

六十年代初,吉林省队员刘玉成新创了一种发球:站在球台左侧,用正手发出强烈的左侧旋,球发出之后球拍连着做一个向右的动作,成'之'字形;或用相同动作,当球拍向左挥动时不与球体接触,而是从左向右的时候才摩擦球,使发出的球产生右侧旋。这种以球拍向左或右佯动而可以发出截然不同旋转方向的发球,往往能迷惑对方,效果极佳。这种发球当时被称为'刘玉成式发球',刘本人也因此而在1964年被调到国家青年队一段时间,但后来由于其它技术平平而回吉林,这样反而'玉成'了他的队友许绍发(许绍发是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后调到国家队的),将这种发球发扬光大,耀威国际。从此之后,学的人越来越多,使用得最为出色的是两届单打世界冠军郭跃华。八十年代之后,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把这种本来利于直拍的发球移植于欧洲横拍,其质量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直拍削球第一人--刘英池

人们只知道姜永宁是中国第一位直拍削球手。其实,第一个用直拍打削球的中国人是1939年的香港男子冠军刘英池。当然,后来的欧阳维、姜永宁以及张燮林、王俊、葛新爱都是此中高手的世界名将,只可惜为今已再难看到了。

左起:梁丽珍、郑敏之、容国团、林慧卿、李赫男

横板长胶削球--林慧卿、郑敏之

上世纪60年代,长胶虽然问世,但是作为队伍中的'秘密武器',长胶不仅在全国各地禁止出售,即使在国家队队员使用也需经过批准。男队只限于张燮林一人,女队获批者为横板削球打法的林慧卿和郑敏之,她们也成为了乒坛史上最先使用长胶的横板选手。林慧卿和郑敏之的长胶削球,帮助中国女队在第28届世乒赛上扳倒日本队,第一次捧起考比伦杯。当时,女队主教练容国团准备了两套阵容,梁丽珍、李赫男对付欧洲,林慧卿、郑敏之去抓日本,最终中国女队完成夙愿,这就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画龙点睛'的故事。

'跺脚'攻球--李富荣

现在仍有少数球员在正手攻球时,脚部用力踏地,藉此加强身体向前和手臂的助力。在踏地时造成声响,尤其是木板地上,声响更大,这种动作称为'跺脚'。在五十年代之前,攻球运动员基本上没有人跺脚。但到了1958年,17岁的李富荣却跺脚成癖,正手每攻一球,必用力跺脚,把地板跺得震天价响。跟着,便有一些年轻球员也学着跺脚。记得六十年代初期,乒乓专用馆还未建成之前,国家队是在北京体育馆的训练馆中进行练习,场中供篮、排球训练,乒乓球队只能在两侧用铁丝网围着的长廊打球。随着人数的增加,场地不敷应用,便在二楼的阶砖地临时加铺一层木板,附加使用。谁知因为木板不够厚,当李富荣被安排到二楼练习时,打不了几分钟,便跺穿一个洞,换一张球台,又是一个洞,一课下来,竟被他跺穿了三个洞!虽然马上找木匠来修补,但这终究不是个办法,只好从此不再安排李富荣这位'脚下生雷'的跺脚专家上楼了。

第一个打败世界冠军的中国人--陈国维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获得第五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的匈牙利人萨巴多什,拿着新颖的胶粒球拍到东南亚各地做访问表演。但在澳门比赛时,竟输给了一位年纪轻轻的'无名小卒'--陈国维。陈国维是澳门有名'乒乓球少林寺'陶英小学的学生,他的球打得很好,赢过本地不少高手,故有'神童'之称。

早在二十年代初,有澳门'乒乓老人'美誉的陶英小学校长陈公善先生,悉心在校内推动乒乓球运动,培养出了不少杰出的选手,当时就读陶英小学的学生没有一个不会打乒乓球的,故该校被人们称为'少林寺',而陈国维便是陈老先生的得意弟子。陈国维早夭,校内挂有他的照片,以资纪念和受学生们的景仰。

相关集锦

相关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