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球的规则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最早的篮球比赛是不允许运球的,1893年才允许用一只手(不能换手)运球,1898年改为可以换手运球。1901年规定运球队员不能投篮,1908年改为运球队员可以投篮,但禁止队员两次运球。1922年前两次运球与带球跑属于“技术犯规”,以后改为“违例”。
在现代篮球比赛中,随着攻击性防守技、战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运球技术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运动员运球时的身体重心越来越低,这不仅扩大了保护球的范围,而且还使运球易于与其他动作结合,易于快速变化;另外,运球的动作由原来面对防守者变为侧对防守者;再者手、球接触时间的延长,使球更易于控制,动作变化更多。
运球可以提高手对球的感应能力,熟悉球性,从而提高控制球、支配球的能力。经常做各种运球练习,对传、接球和投篮等技术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比赛中运动员经常通过必要的运球发动快攻或调整位置,组织配合。有时也可运球来吸引对手或突破防守,以寻找有利的传球或投篮机会。所以掌握运球技术和正确合理地运球,对于限制和战胜对方,发挥本方的技、战术及个人特长起着极大的作用。所以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熟练地掌握各种运球技术,具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和控制球、支配球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个人攻击力,而且也是集体配合的基础和条件。
运球技术的关键在于手对球的控制能力、脚步动作的熟练程度、眼的观察能力以及手、脚、眼的协调配合和身体保护球的能力。运球动作包括四个环节,即身体姿势、手的动作、球的落点和手脚配合等。
1.身体姿势
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头抬起,目平视,非运球手臂屈肘平抬,用以保护球。运球时,脚步动作的幅度和下肢各关节的屈度随运球的速度和高度的不同有所变化。慢速高运球时,则脚步动作幅度小、而各关节的角度则大;快速高运球时,则脚步动作幅度大、各关节的角度小。低运球时,脚步动作幅度和各关节角度均小。
2.手的动作
手臂动作包括球接触手的部位、运球时的动作、拍按球的部位和力量运用。运球时,五指分开,扩大控制面积,用手指和手指的根部以及手掌的外缘接触球、控制球,手心空出。
由于比赛场上情况千变万化,运球的方法也不同,超低运球时,主要以腕关节为轴,用手腕、手指的力量运球;身前高运球和变向高运球时主要以肘关节为轴,用前臂和手指力量运球,这种运球动作幅度较小,灵活性大,速度快。体侧或侧后的提拉式高运球主要是以肩关节为轴,用上臂、前臂、手腕和手指力量运球,这种运球方式控制球时间长,活动范围大,便于保护球。拍按球时,应随球上下迎送,尽量延长控制球的时间,这样有利于保护球、改变动作和观察场上情况。
拍按球的部位是由运球的方向和速度来决定的,因为拍按球的部位不同,使运球的入射角和球反弹的高度和速度也不同。原地运球时,拍按球的上方;向前运球时,拍按球的后上方。
3.控制球的落点
运球时,运球的速度、方向和攻守情况不同,所需的落点也不同。在无人防守或消极防守情况下的直线高运球,球的落点在运球手同侧脚前外侧约20厘米处,速度越快,落点越靠前,离自己越远,反之越近。在对手积极防守的情况下,运球的落点应在体侧或侧后方,以便护球。变向运球(包括身前变向、背后变向、转身变向等)其落点基本上位于异侧体侧或侧前方。胯下运球的落点位于胯下中间的地面上。
4.手脚和身体的配合
运球时既要移动速度和运球速度协调一致,又要保持合理的动作节奏。在移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能否保持脚步动作和手部动作协调一致,在速度上同步进行,关键在于拍按球的部位、落点的选择和力量大小的运用。脚步移动越快,拍按球的部位越是靠后方,落点越远,反弹起来的力量越大。反之,部位越靠上,落点越近,力量越小。运球时,手、脚动作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和节奏。一般直线运球,运球一次,跑两步或三步。在个别情况下则不受此限。